概览
Instance Savings Plans(ISP)与 Compute Savings Plans(CSP)在不同区域与 OS 组合下的折扣、基线稳定性、许可结构会显著不同。合理的策略应将“区域价差、OS 许可、家族/平台演进速度、工作负载形态(长驻/弹性/批处理/无服务器)”作为主变量建模,确定 SP 的承诺金额与期限,并与 RI/按需协同。
核心结论:
- 区域差异:同一实例在不同行政区域(Region)有显著按需价差;CSP 具跨区域灵活性,ISP 更适配“某区域家族位”的稳定基线。
- OS 影响:Windows/RHEL/SUSE 等包含许可成本的 OS,折扣矩阵与覆盖表现与 Linux/Unix 有差异;CSP 常作为跨家族/OS 的兜底,ISP 用于长驻家族位。
- 组合建议:以 CSP 兜底“跨区域/OS 的通用基线”,以 ISP/RI 精准覆盖“区域×家族×OS”的稳定位。
区域因素:价差与供给
影响点:
- 按需价差:常见区域(us-east-1、eu-west-1)价格更低,新兴或边缘区域价格更高。
- 供给与新家族落地节奏:新一代实例常在主区域优先落地,边缘区域滞后,影响 ISP 的家族稳定性。
- 数据主权与延迟:跨区灵活性需求更强 → 倾向 CSP;明确区域强约束 → 倾向 ISP/RI。
实践建议:
- 基线拆分:按“Region × 家族/平台”拆解小时用量序列;对跨区流量与调度能力强的集群,提高 CSP 比例。
- 过渡策略:区域迁移或多区扩容期,以 CSP 为主;稳定后将区域内稳定位逐步转为 ISP/RI。
flowchart TD
A[全局按需基线] --> CSP[Compute SP 兜底]
CSP --> ISP[Region 家族位 ISP]
ISP --> RI[边界稳定位可用 RI]
操作系统因素:许可与计费
Windows/RHEL/SUSE 等 OS 包含许可成本,导致:
- 折扣空间不同:许可占比较高时,折扣对总价的影响相对减弱。
- 迁移节奏不同:Windows→Linux 迁移会在阶段性降低 ISP/RI 的匹配度。
建议:
- OS 迁移窗口:优先在按需/CSP 阶段完成 OS 迁移的稳定性验证;验证结束后,再将稳定位转为 ISP/RI。
- 切分订阅:对混合 OS 的团队,按 OS 维度分别建模 SP 覆盖,避免“Linux 侧 CSP/ISP”覆盖 Windows 负载不充分的错配。
SP 类型选择(CSP vs ISP)
- CSP:跨实例家族、区域、OS;最强灵活性,折扣略低;适合“跨区跨家族的通用基线”。
- ISP:限定单服务(EC2/RDS/Fargate/Lambda),同服务内灵活(跨家族);折扣更高;适合“Region×服务”的稳定位。
选型示例:
- 多区域活跃-活跃:CSP 为主(60–80%),ISP 次之(20–40%)
- 单区域稳定基线:ISP 为主(60–80%),CSP 次之(20–40%)
建模方法(区域×OS)
数据输入:CUR(lineItem/UsageAmount)× 维度(Region、OperatingSystem、InstanceType、Hour)。
步骤:
- 构建“Region×OS×Hour”用量时间序列,计算 p50/p90 基线;
- 以 CSP 金额覆盖“跨区/OS 共同基线”的较小值;
- 各 Region 的 Linux 家族位以 ISP/RI 增强;
- Windows 家族位先以 CSP 观察迁移路径,稳定后再转 ISP/RI。
指标:
- 覆盖率(CoveredHours/TotalHours)分层至 Region×OS;
- 真实折扣率(1 – Blended/OnDemand);
- 间隙成本(未覆盖小时×按需价);
- 承诺效率(承诺金额/覆盖小时)。
风险与边界
- 过度区域绑定:过早以 ISP/RI 压住某区域,后续迁移导致错配;→ 先 CSP,后 ISP/RI。
- OS 迁移并存期:并存会降低匹配度;→ CSP 兜底,与 RI/ISP 分批转换。
- 家族更迭:稳定性不足时不宜重仓 ISP/RI;→ 观察新家族可用性与价效比,分阶段过渡。
FAQ
Q:是否应对每个区域都购买 ISP?
不建议。应根据各区域的稳定家族位来决定,跨区波动用 CSP 兜底即可。
Q:Windows 侧是否值得购买 ISP?
取决于迁移路径与许可策略。若 6–12 个月内明确迁移 Linux,先 CSP 观察;若长期锁定 Windows,可分批 ISP/RI。
结论:SP 的区域与 OS 策略,本质是在“灵活性与折扣率”之间做层次化取舍。以 CSP 兜底跨区/OS 的通用基线,区域/家族/OS 稳定位逐步升级为 ISP/RI,是兼顾收益与可调整性的可持续方案。